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山西,平阳郡。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昏暗的油灯照不亮屋内角落,炕上躺着的孩子气息微弱,母亲正坐在炕沿边低头抹泪。赤脚郎中翻看孩子的眼皮,摇头叹息着将银针收进褡裢,孩子的父亲顿时神色紧张,想问些什么却好像不敢开口。救不活了,去后山刨个坑吧…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黑夜,男人恍惚着走

山西,平阳郡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昏暗的油灯照不亮屋内角落,炕上躺着的孩子气息微弱,母亲正坐在炕沿边低头抹泪。

赤脚郎中翻看孩子的眼皮,摇头叹息着将银针收进褡裢,孩子的父亲顿时神色紧张,想问些什么却好像不敢开口。

救不活了,去后山刨个坑吧…

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黑夜,男人恍惚着走过去安慰女人,他们已经夭折了三个孩子,没成想连老四的命也保不住。

生一个死一个的连番厄运,不能用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法,父母对儿女们的情爱温暖,在老天的眼里仿佛淡然无味。

东方朝阳依然在照常升起,后山寺庙的钟声不差分毫,这位父亲突然间抓住了什么,抱起孩子发疯般朝寺庙跑去。

三兄并髫龀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人力穷微,佛光普照。

小孩在鬼门关外转了一圈,悠悠转醒之后打量简洁禅房,推门而出看到了满眼青翠,大殿屋脊在松林间若隐若现。

一阵阵空灵的诵经声响起,仿佛随着袅袅香烟上达天听,走廊两侧有些凶煞的塑像,小孩伸手抚摸也不感到惧怕。

法显,你父母喊你回家。

宗教的最高境界是归宿感,但在广大基层更加接近交易,侥幸渡过难以解脱的苦厄,有人变得虔诚而有人会淡忘。

有些问题很难用科学解释,比如法显回到家里就会犯病,但是在寺庙住几天又好了,仿佛冥冥之中自有某种安排。

一边是苦口良药针砭放血,另一边是青灯古佛舒适祥和,法显折腾几次后不回家了,习性随着岁月融入寺庙生活。

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以送还寺信宿便差,不肯复归。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儿女,是父母的寄托。

村里其他的人家子孙兴旺,欢声笑语间夹杂着打骂呵斥,快乐和急躁交织出烟火气,多少比清冷寂静显得有人味。

法显是寺庙的一个小沙弥,同时也是本家里唯一的孩子,母亲想儿子想的茶饭不思,于是在寺庙附近盖间小棚子。

母欲见之不能得,后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

她希望儿子能够平安健康,哪怕远远瞧着也能心满意足,年幼的法显未经世俗情爱,就已被佛法熏陶成一张白纸。

父母和儿女的情爱不对等,正是因为红尘浸染程度不同,父亲死后只剩下母亲独活,法显的叔父来庙里逼他还俗。

看着十岁的侄儿双手合十,一心向佛诉说自己不会还俗,叔父回想起他遭罪的童年,长长叹口气之后便转身离去。

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

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

叔父善其言乃止。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顷之母丧,葬事毕仍即还寺。

母亲终究没做儿子的羁绊,独自生活没多久也撒手人寰,法显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脱下僧袍按照俗礼安葬母亲。

一个世俗家庭这样消散了,然而很多人还执着于生儿子,没见过爷爷奶奶的人不少,所谓香火断绝更像心理安慰。

生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五世同堂的人家显得热闹,热闹的背后也自有各种是非,人丁单薄看起来形影相吊,单调的背后同样有清净自由。

法显成为最清净自由的人,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不发愁,没有一个婆娘俩娃的束缚,只有浩瀚佛理等着他去辨识。

不同的生命路径各有得失,法显只是没有选择机会罢了,他在冥冥之中走进了佛门,远离红尘浊浪获得澄澈孤独。

不要怕孤独,孤独深处有灵性。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灵性,不能当饭吃。

寺庙拥有专属的田产土地,僧人在农忙时节要收割播种,尽管南北阵营在隔江对峙,寺庙确权比起农田稳固得多。

南方的东晋和北方十六国,在地盘分割问题上常年干架,但是对待佛门却一致推崇,唯恐影响到下一辈子的收益。

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佛窟漫山岗。

法显挽起裤腿在田里割稻,和农夫不同之处是光头僧袍,历经春生夏长得饱满稻穗,伴随着一滴滴汗水颗粒归仓。

参禅打坐是精神上的突破,躬身力行则是身体上的修行,光吃不干很容易肥头大耳,真正的僧道咋可能满脑肥肠

法显直起酸痛肿胀的腰板,看见远处一大帮人正往来冲,有经验的师兄们仓皇逃窜,一边逃跑还一边高声喊叫着。

快跑,流民来抢粮啦!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想要吗?想要就拿去吧!

法显没有跟随师兄弟逃跑,孤身一人被流民们团团围住,一张张营养不良的脸庞上,他看见饥困牵出贪狠的眼神。

无论是和平或者战争年代,贫富贵贱的鸿沟时刻存在着,究竟是内性引发外部差别,还是外因让内性差别更显著?

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

法显说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是你们穷困正是因为不舍,现在恶性循环又暴力抢掠,我担心你们下辈子还没饭吃。

张口求人其实也是种修炼,如果感到屈辱就去强大自己,要啥没啥还选择见啥抢啥,即便一时获利也会扭曲因果。

这群流民不敢冲国库下手,或许就是觉得抢和尚没风险,没成想被和尚提点下辈子,一个个地抱着稻谷面面相觑。

法显说完这番话转身离去,回到庙里被师兄夸赞有胆识,众僧过了半晌去地里查看,发现所有的稻谷堆完好无缺。

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二十岁,受大戒。

有人遭受打击想遁入空门,以为剃头换身衣服就完事了,佛道空门不是垃圾回收站,修行比世俗生活的要求更高。

一种是自幼出家宛如白纸,一种是红尘炼心真正放下了,这两种之外的像是打工人,如果慧识不足更像是混饭吃。

戒律不只是修身,更是用锉刀磨心。

三岁出家规避掉很多恶习,神识之中也没有混乱的杂念,二百五十条戒律处处掣肘,法显身处其间却似游刃有余。

克制言行相对来说不算难,千奇百怪的念头才无从下手,从心底裂缝飘出来的碎屑,既能突破升华也能走火入魔。

无论是斩三尸还是除心魔,消灭对象其实是过去的自己,法显没多少这些心理包袱,凝聚眼耳鼻舌身意朝前直冲。

每年进山洞夏坐参悟佛法,戒律与身心融合改善着体质,俊秀和尚逐渐变成老禅师,唯有那晨钟暮鼓声依然雄浑。

法显,好像听见了回响。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379年,前秦攻打东晋。

苻坚派出大军攻占襄阳城,俘虏东晋国宝之一道安法师,道安佛学界的泰山北斗,在南北两朝拥有极高的声望。

道安走进长安城的五重寺,在数千人的道场上弘扬佛法,大秦天王搜集各版本佛典,请求道安主持整理注经事宜。

前秦一统北方,长安成为佛都。

法显站在小寺庙的禅房里,抚摸着烂熟于心的残缺典籍,听说长安大寺里高僧云集,还有来东土传法的西域胡僧。

曾经抱残守缺是迫不得已,如今北方土地已被前秦整平,官道隘口上不再设卡拦截,圆融佛法好像变得触手可及。

年过五旬的法显走出寺门,离开了生活大半辈子的家乡,一僧一杖翻越过丘陵黄河,虔诚地朝着佛光中心处走去。

一座巍峨耸立的秦汉古都,承载起恢弘肃穆的名刹佛堂,这让来自山林小寺的法显,平淡如水的眼神里闪现喜色。

不是因为繁华,而是气象。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经书,很多的经书。

法显遍访一处处的藏经阁,从起初的欣喜逐渐变得迷茫,不知被加工多少道的佛典,经过汇总比对往往前后矛盾。

他带着无数疑问去找道安,发现道安已经转到管理岗位,僧侣和佛经数量翻倍增长,约束出家人的戒律极其欠缺。

你看你这德行,哪里还像个和尚?

寺庙拥有田产和香火收入,有些人看中这点才跑来出家,世间佛心难得而人心易见,钱多人多的组织难免会混乱。

面对佛门口碑日渐崩塌,七十多岁的道安也潸然泪下,合手向西朝拜道: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

法显请教完佛经的疑惑,看着道安在草拟出家人条例,整个前秦的寺庙和尚相当多,却只有简单约束的三大条款。

由奢入俭难的规则通用,戒律过重容易招致僧侣反对,没有权威原典的背书和加持,这是佛祖的律还是道安的律?

长安城里的寺庙越繁华,出家人的行为就好像越狂放,法显时刻擦拭心境上的尘埃,更愿佛门气象恢复清澈明净。

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399年,法显等不及了。

如果没有走出山林小寺,他会是个坐井观天的老和尚,虽然残缺佛典显得浅薄狭隘,但能让自己的内心踏实喜乐。

来到长安求佛撑大井口,各种迷茫和混乱疯狂灌进来,没有天竺的原版佛典来约束,法显总有种佛门遭难的忧虑。

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吧。

六十二岁高龄拄杖西行,同行的还有慧景慧应等四人,面临着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或许只能仰仗心底佛光闪耀。

走出前秦踏进西秦南凉,跨越戈壁将黄土地甩在身后,法显在张掖的寺庙里过夜时,宝云惠达等僧人也请求加入。

十一个不图名利的法师,吟诵佛号慨然朝着西方行进,在无数假和尚的荣华富贵间,他们衣衫褴褛却是至真至洁。

敦煌太守李暠大为感动,专程送来干粮和盘缠资助西行,李太守有个后世儿孙叫李世民(见秦岭一白.刘昞篇)。

前面是白龙堆,法师们多多保重。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

茫茫无际的白龙堆沙漠,热风卷起流沙露出森森白骨,法显他们转悠了整整十七天,胸腔冒烟的时候看到鄯善国

这座楼兰遗址上的绿洲,给精疲力竭的取经团队续命,异域风情正笼罩在战乱之中,未作过多停留继续向西进发。

西域诸国,国国不一样。

法显在茑夷国遭到驱逐,因为国王是小乘教派的信众,对大乘教派的法显很是讨厌,连口水都不让喝就往城外赶。

没有地方住也没有饭吃,十一人的取经队不得不拆分,智严三人拐到高昌国筹盘缠,僧绍跟随胡僧去了克什米尔。

剩下的七个人饿着肚子,直到遇见了前秦皇族苻公孙,千里外的相逢激起老乡情谊,法显得到资助之后继续西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容易,想活着走出来就得看造化了,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四十多天,进了于阗国仍觉得阵阵后怕。

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佛诞节于阗举国欢庆。

一头大象驮着佛像进城,国王带着王公贵族盛装出席,空中飘落着沁人心脾的花瓣,让佛诞节显得庄重而又欢快。

法显痴痴望着眼前盛况,感慨佛法能和众生相融与共,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善意笑容,连寺庙的藏经阁也免费开放。

你们慢慢抄,想抄多久都可以。

于阗国的佛经种类齐全,大部分都是中土闻所未闻的,当地僧侣劝法显他们留下来,光这些佛法一辈子也参不完。

法显的志向丝毫没动摇,梵语原典被翻译成西域胡语,西域胡语又再被翻译成汉文,层层转化之后容易面目全非。

这位胡须泛白的老和尚,面容憔悴却掩不住两眼精光,他站立在佛殿门外的广场上,眺望着堵绝西行之路的葱岭

葱岭又叫做帕米尔高原,最高处的海拔有七千五百米,山的那边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想要翻过去意味着九死一生。

葱岭,冬夏积雪,山路艰危壁立千仞。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无畏,需要信仰加持。

一行和尚鱼贯走进葱岭,脚下的泥土逐渐变成了冰川,酷寒风雪像刀子般漫天席卷,法显他们只能不断压低头颅。

山体的背风处亮起篝火,和尚们团团围坐吟诵着佛经,悲壮雄浑的佛号混着哽咽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

慧景的手心越来越冰凉,脸庞却在火光照耀下露出笑容,他用尽力气对法显说:吾其死矣,便可时去,勿得俱殒。

慧景说完这句话就死了,死在没有人迹的小雪山上,法显始终拉着他的手,悲恸地说道:本图不果,命也!奈何?

西行千里,这是法显第一次哭。

翻越葱岭之后是北天竺,中土汉人首次真正走进印度,法显看到的佛像与中原不同,这是贵霜和希腊风格的结合。

一路上见到的风土人情,多年后被法显整理成佛国记,这本记录着西行取经的游记,千年后成为印度国史的引证。

从北天竺朝着南天竺走,舍身求法的精神超越了种族,各处土邦王侯们的热情礼遇,让法显离佛法原点越来越近。

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王舍城耆阇崛山

曾经是佛陀说法的圣地,如今放眼望去只有荒凉破败,没想到佛法本源衰落成这样,法显摸着倒塌石台心生悲痛。

两行清泪顺着眼眶流淌,法显摆好佛经法具双腿跌坐,一阵阵沧桑肃穆的佛声响起,透过菩提树林缓缓飘散天际。

佛昔于此住,说《首楞严》。

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

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

遇见佛陀,这是法显第二次哭。

听说三十里外有个山洞,有人在那里看到过佛陀显圣,法显去找当地的僧侣带个路,他们说有狮子劝法显不要去。

历时五年跋涉万里,法显不愿意放弃这等机会,诚心恳求道: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

做人嘛总归是要面子的,寺院安排俩和尚给法显带路,一路有惊无险的来到了山洞,还没呆几分钟催促他赶紧回。

法显虔心期待佛陀显迹,捡来柴火准备晚上睡在这里,俩和尚见此情形直接开溜了,留下法显一人在此独自等待。

日将曛夕欲遂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睹圣仪。

黑狮子的传闻,或许是考验佛心吧。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离开孟加拉,来到斯里兰卡。

起初十一人的取经队伍,只剩法显一人还在独力前行,除了慧景死在雪山山顶以外,其余的僧人散播在天竺各处。

天竺的寺庙比中原规范,清晰的佛理和戒律让人敬服,道整等人宁愿留在天竺出家,也不愿回归混乱的中土佛门。

这一年,法显已经72岁了。

他在狮子国的无畏山寺,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佛典精髓,孤身一人带不回去多少经文,只能挑选中土最缺失的部分。

没有人能替代他的劳累,因为缺少什么只有自己知道,老眼昏花时看看窗外的明月,不知道长安现在是什么时辰。

法显是四大皆空的法师,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僧人,年老思乡终究属于人之常情,梦里的青瓦飞檐也愈加频现。

有一天去大殿上香礼佛,看到供桌上多了把白绢团扇,法显呆呆盯着扇子潸然泪下,因为这是中原故土特有物件。

睹物思乡,这是法显第三次哭。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411年,法显启程回国。

没有力气翻越雪山沙漠,法显带着佛经佛像登上商船,然而入海不久遭遇狂风巨浪,漂泊一百多天被吹到爪哇岛

虽然没出意外侥幸生还,但是法显不敢坐大型商船了,这些商人在风暴中为了减重,差点把不值钱的佛经丢下海。

然而坐什么船,法显没有选择权。

他是出家人没钱买船票,只能等待哪位檀越友情赞助,五个月之后有艘去广东的船,法显跟着一位中土商人登船。

入海二十多天再遭风暴,这次很多人想把法显丢下海,因为船上有不少印度教信徒,他们觉得是和尚让神灵愤怒。

一道道巨浪拉升成水墙,在黑云雷电闪耀下恐怖如斯,船身在波涛席卷之中颠簸着,法显长长叹了口气双手合十。

他并不惧怕被丢进海里,而是惋惜这些原版佛典毁了,历尽千辛万苦取回来的经书,眼看要回到故乡却终而不得。

资助法显登船的中土商人,挺身而出呵斥那帮印教信徒: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

好吧,咱都听天由命吧。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

远处的海岸线若隐若现,意味着他们可以活着上岸了,船上人们激动地高声喊叫着,尽管不知道岸上是什么地方。

等到看见了打渔的渔民,他们的衣服和发髻如此熟悉,法显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回想十四年间顿觉五味杂陈。

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青州太守带人前来迎接,还在家里给法显收拾好房间,他对佛门义理多有不通之处,正好让取经高僧指点下修行。

七十六岁的法显没答应,想趁自己还有时间抓紧译经,没有人比他更精通这些佛典,但是需要很多人帮助他完成。

小寺院承载不起这等事,只有朝廷力量支持才能宣扬,想起中土佛门和天竺的差距,法显整理经卷朝着建康进发。

法显原籍是北方的前秦,但是前秦已被后秦取而代之,法显的祖籍按惯例归属西晋,偏居南方的东晋也推崇佛教。

或许,法显的籍贯是佛门。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京城,道场寺。

朝廷安排僧侣协助译经,交代法显先从义理部分翻译,和佛门行为规范的戒律相比,流行清谈的东晋更偏重辨识。

法显看重的戒律被轻视,但是他也没有时间挑三拣四,反正带回来的经书都要翻译,译经的先后顺序好像不重要。

《摩诃僧祇律》暂停,先译《大般泥洹经》。

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着,汇聚起来逐渐超过百万字数,一日接连一日的晨钟暮鼓声,滴漏计时连接起来长达五年。

年近八旬的法显很忙碌,所有事情的源头是他和原典,有时候直起酸痛肿胀的腰板,盯着宽敞的译经台心生慰藉。

年幼时差点夭折的法显,怎么会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或许正是一张白纸般的澄澈,让身心融合凝聚出坚毅念力。

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法显颂念刚译出的句子,并不知道将会掉进舆论漩涡,多次翻译的佛典已成为共识,他的原典反倒像是挑战权威。

一字之差有时意思全变,有些义理对照下来几近颠覆,质疑的声音中不乏王公贵族,这是佛陀本义还是法显歪注?

法显走了,其余经律未译。

杨庆前简历(杨庆绪简历)

荆州,辛寺。

一位白须老僧走出禅房,推门而出看到的是满眼青翠,大殿屋脊在松林间若隐若现,袅袅香烟在雨雾中凝而不散。

附近的乡民们上香许愿,从想生儿子能说到金榜题名,有人打量着走廊里的老和尚,低声念叨以前好像没见过他。

秦岭一白来了,带着土蜂蜜而非香烛。

老僧:你不去许个愿?

一白:我是来看你的。

老僧:将死之人,有啥好看的。

一白:你不觉得遗憾吗?

老僧:我不知道什么叫遗憾。

一白:带回来的经书还没译完呢。

老僧:哈哈,以后总会有人译的。

一白:你为啥来这个小寺院?

老僧:这里挺像老家的寺院。

一白:你想回老家看看吗?

老僧:想,但回不去了…

一白:你还想你的父母吗?

老僧:想,更回不去了…

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 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fsjilidatousu@homevips.uu.me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fsjilida.com/6228.html